开展倒计时:

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出席2025上海车展,谈战略、业务和趋势

2025-05-14

展商动态

4月23日,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(简称“上海车展”)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幕。本届上海车展吸引了来自 26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和供应链企业参展。千里科技旗下新能源汽车品牌——“睿蓝”,携睿蓝7、睿蓝8 共五辆/四款车型亮相本届车展。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出席车展,针对行业发展趋势、公司核心战略和业务布局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察和见解。

图片

▋印奇在上海车展现场接受媒体访谈

 # 对于参加车展的感受 

印奇:一圈逛下来,我最大的感触是,在汽车智能化变革的浪潮下,唯有产品力才是最本质的东西。在这个极度内卷的行业,最终真正能脱颖而出的,一定是能将汽车的产品力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的企业。

 # 关于2024年业绩表现 

印奇:经历三年前的重组到现在,其实我们是从一个相对低点,逐渐恢复到一个健康状态。这个过程,更多体现于终端业务体系完成了布局。2024年是我们全面企稳的一年。从我们刚刚发布的2024年的财报中,大家也能看到一些阶段性的成绩。终端业务板块主要包括摩托车、通机业务,以及睿蓝汽车业务。经过大量的工作,终端业务的销量取得了稳步提升,同时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结构。但对于未来,我们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。我们要继续把经营做好,把业务做好。现在只是个开端,2025年会是千里科技战略布局的落地之年。

 # 关于未来战略布局 

印奇:加入千里科技近半年的时间,我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在战略制定上,以及协同各方推动战略的落地。我们的战略关键词是“AI+车”,具体来讲是通过“双轮双化”的战略路径来实现。终端业务和科技业务“双轮”驱动,AI 化和国际化“双化”牵引。从本质上看,千里科技的整体定位是智能产品和智能服务的供应商

目前,我们的战略主要是围绕终端、科技两个业务板块展开。在终端业务上,经历三年时间的梳理,已经相对完整和成熟了,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基本盘。在科技业务上,今年是要加快发展布局的一年。接下来,大家会陆续看到我们在终端和科技业务板块的进展。当这些布局完成之后,我想明年在业绩上会实现更加快速的成长。现在,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工作,希望一步一个脚印,扎扎实实推动战略落地。

 # 关于国际化 

印奇:在千里科技的整体战略布局中,国际化未来将会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。作为千里科技的前身,力帆曾经是国内摩托车行业的出口冠军,这也为千里科技注入了深厚的国际化基因。现在,大家都在强调“国际化”,但需要明确的是,我们的国际化绝不是简单把车卖到海外市场去,而是构建涵盖技术研发、产品设计、解决方案和服务的全球化产业生态,通过开放协作深度融合全球产业链。千里科技的国际化战略,不仅包括终端业务出海,更着眼于在技术上赋能全球市场的 OEM 厂商。我们会持续强化 AI 智能技术提供者这样的角色定位,希望为全球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价值。

 # 关于团队和人才 

印奇:基于过往创业经历,我始终坚信企业的成功首先源于好的战略,战略的落地必须依赖于强大的执行力,而执行力最核心的要素就在于人。我希望打造一个新型的组织,这将是一个能实现软硬结合,能将 AI 和终端设备融合在一起的创新组织。目前,千里科技成功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加入,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引入更多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。千里科技要发生本质的升级和转变,就必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结构。组织本身就是最大的产品,而人才正是支撑这个产品的核心基座。

 # 关于“车+AI”和“AI+车” 

印奇:关于两者的差异,我觉得本质上看两个关键点。第一,是 AI 在车里的权重占比。在“车+AI”阶段,用户决策主要聚焦在电池系统、续航能力、造型设计等指标。进入到“AI+车”阶段,AI 驱动的创新体验将会成为核心要素。当前,AI 在智驾领域已经展现出了很好的应用潜力,同时我也看好 AI 大模型在智舱领域的场景化突破。我相信,舱驾融合一定会带来更多丰富的创新体验。当 AI 能力跃升为用户购车决策 Top 关键要素的时候,就标志着产业进入到“AI+车”阶段。L4 级的智驾,本质上就是真正的“AI+车”模式,从硬件、软件到商业模式都将形成一套崭新的体系。

第二,是产品设计理念的变化。传统意义上,我们会将车视为制造业。因此,在整车的研发过程中,资源会向硬件工程、外观设计等方面高度倾斜。但参照手机行业的演进路径,汽车行业硬件的占比未来会越来越收敛。当硬件设计和制造趋向于标准化的时候,软件迭代速度、用户体验优化与商业模式创新将会构成"AI+车"的核心价值标签。

 # 关于“AI+车”的终局思考 

印奇:对于“AI+车”终局的思考,我觉得硬件未来将逐渐不再是汽车商业模式的核心点。未来产业研发重心与用户价值点,会更加聚焦到如何打造更优质的软件体验。

参照手机行业的发展轨迹,我们可以发现,功能机时代呈现的是翻盖、滑盖、折叠等多元化的产品形态。但是,当 iPhone 开启智能机时代之后,硬件基本上收敛为直板触屏手机的形态,产品颗粒度开始转向软件应用和产品体验。我认为,汽车行业也会呈现类似的发展趋势。今天,大家谈到 AI 技术,可能还没有那么强烈的获得感。但我坚信,真正成熟、有价值的技术会隐于无形。真正好的体验应该是,用户一旦坐上车,就立即能感觉到这辆车的体验很好,而无需深入了解这是有由哪些 AI 技术驱动的。

 # 关于计算架构的未来演进

印奇:关于未来计算架构的演进方向,首先,智能驾驶对于算力的需求将快速增长。我认为,“AI+终端”未来会有非常大的机会。无论是手机、汽车还是具身智能,未来的架构一定是“云+端”的。这是因为大模型不可避免地在越变越大,从场景、安全和隐私保护等角度考虑,大量计算需要在端侧完成。因此,端侧算力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。随着智驾向 L3、L4 级别的方向演进,高阶智驾对于算力的需求会快速增长。因此,“AI+车”具有很高的技术门槛,远不止搭载一个大模型,做一点交互这么简单。它会是一个“云+端”的全链路技术架构,而这是我们非常擅长的。然后,智能座舱对于算力的需求同样也将快速增长。随着大模型加速在座舱上的应用部署,今年或将是智舱应用爆发的元年,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爆发性的应用涌现出来。这些丰富的应用,同样需要更强大的算力支持。最后,随着智驾和座舱的不断融合,两个域在模型侧、应用侧的算力需求会有很多需要融合的地方。所以,从计算架构角度考虑,未来还会有很多变化。


相关推荐

微信扫码 在线咨询